多發(fā)性骨髓瘤(MM)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疾病,多發(fā)于老年人,其發(fā)病率居惡性血液病的第二位,目前在我國其發(fā)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。PET/CT顯像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提供惡性腫瘤的增殖和代謝情況等信息,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,其在MM的診斷、分期、療效監(jiān)測和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。
顯像在多發(fā)性骨髓瘤診療中的優(yōu)勢
多發(fā)性骨髓瘤所需的基本檢查項目主要包括血液、尿液和骨髓檢查等,除了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外,還需要進行一些影像學檢查以對骨骼系統(tǒng)的病變進行評估。目前,在MM的診療過程中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X射線、CT、MRI和PET/CT。其中,PET/CT可先于骨質結構變化,在早期發(fā)現(xiàn)骨髓的浸潤和骨骼代謝的變化,這對于MM骨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。
18F-FDG是一種與葡萄糖結構相似的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合物,其可進入細胞并滯留在細胞內。當葡萄糖代謝處于平衡狀態(tài)時,18F-FDG在細胞內的滯留量與細胞消耗的葡萄糖量大體一致,通過18F示蹤可反映機體器官、組織和細胞的葡萄糖分布和攝取水平。MM的骨骼和髓外浸潤病灶具有高代謝的特點,故在18F-FDG PET/CT顯像中顯示為高攝取。
PET/CT顯像不僅能夠直觀地顯示出MM病灶的代謝情況,而且通過一次檢查即可評價全身臟器和骨骼有無浸潤,從而多方位、全方面地顯示病灶的部位和數(shù)量。因此,其對于MM的診斷,特別是對于存在髓外器官受累的患者具有獨特的優(yōu)勢。
PET/CT在MM診斷和分期中的應用
在MM的診斷和傳統(tǒng)Durie-Salmon分期中,確定是否有靶器官的損害及了解骨骼溶骨性病灶的數(shù)量尤為重要。相較于X射線檢查和CT,PET/CT顯像可更早且更靈敏地發(fā)現(xiàn)骨髓的浸潤及骨骼代謝的變化,從而有助于MM骨病的檢出。2017年,國際骨髓瘤工作組發(fā)布的共識聲明推薦將18F-FDG PET/CT顯像應用于MM相關骨病的診斷和分期中。
PET/CT顯像具有通過一次檢查即可獲得全身影像的特點,能夠幫助臨床醫(yī)師發(fā)現(xiàn)MM患者靶器官受累的情況,且其對骨骼病灶的診斷靈敏度更高。其次,在指導MM分期的同時還能幫助臨床醫(yī)師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,故其在MM的診斷和分期中具有重要價值。
PET/CT在預后評估中的應用
通過PET/CT顯像獲得的圖像信息和一些標準化半定量參數(shù)對于預測MM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(progression-free survival,PFS)和總生存期(overall survival,OS)有重要價值。
近幾年的研究結果表明,MM患者的骨骼病灶數(shù)量和髓外浸潤情況是評估其預后的有力依據(jù)。髓外多發(fā)病灶對MM患者的PFS和OS有不良影響。PET/CT顯像可幫助臨床醫(yī)師較早地發(fā)現(xiàn)MM患者髓外浸潤的情況,這對于其預后評估和治療方式的選擇有重要意義。
此外,有研究結果表明,MM的惡性程度與PET/CT的SUV有關。通過PET/CT檢測溶骨性病變可作為預測MM預后的間接指標且SUVmax可作為影響OS的不良預后因素。
PET/CT在療效評估中的應用
PET/CT顯像是評估治療反應的*佳工具。國際骨髓瘤工作組強烈建議將PET/CT顯像作為評估MM治療反應的成像技術。在干細胞移植術后行PET/CT可評價療效并指導修正治療方案。
Stolzenburg 等回顧性分析了45例行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術的MM患者的臨床資料,通過分析術前和術后的PET/CT圖像發(fā)現(xiàn), PET/CT顯像可以評估MM患者治療后的PFS和OS。
Li等對96例初診MM患者進行了研究,所有患者均在進行誘導化療后行自體干細胞移植術和維持治療,并在治療過程中行PET/CT顯像,結果表明,在監(jiān)測治療反應方面,PET/CT顯像檢測腫瘤殘余灶的靈敏度高于血清的免疫固定電泳法。
綜上,通過PET/CT顯像可以對患者的療效評估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。
PETCT/MR檢查預約網(wǎng)溫馨提醒:文章描述內容可能并不符合您的實際病情,建議您可直接加微信咨詢客服或免費咨詢熱線:400-887-9166